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行业动态 > 行业动态
《衡水“问”水》系列报道之二:从采水到引水,求解“用水之渴”
来源:河北日报 | 发布时间:2018/9/11 | 浏览次数:

 


  初秋的枣强县移民文化园与江庄坑塘紧紧相连,组成了一幅优美的生态画卷。2014年,枣强县对县城西南角的江庄坑塘进行改造,并在周边规划建设了枣强县移民文化园。目前,该坑塘占地面积达到170亩,蓄水96.93万立方米。

  合上电闸,不到5分钟,汩汩的河渠水就通过接到地头的防渗管道流进了田里。8月18日,故城县三朗镇东原隰村的村主任耿风鱼高兴地说:“多亏村边武北沟蓄上了卫运河水,不但让我们省了钱,还结束了家家户户熬夜排队用机井浇地的日子。”

  东原隰村尝到河渠、坑塘蓄水“甜头”,是衡水市实施河渠坑塘蓄水工程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该市加大河渠、坑塘整治力度,打通末级引水渠道,使河渠、坑塘有机连接,用以引蓄地表水,为大规模关停灌溉机井留出了空间,到2017年底,该市共关停灌溉机井5601眼,城市自备井609眼。

  7000多河渠坑塘变身“聚宝盆”

  驱车于故城县乡间,不时会有一座座水塘映入眼帘,或方或圆,或大或小,堤坡上草木相映,水塘内碧波涟涟。

  后响沟村与前响沟村相距800多米,两村前前后后有5个坑塘。故城县利用两村河湖坑塘密布的优势,连片打造了“响水湾”水系景观,蓄水30万立方米,不仅成为农业灌溉和美化村庄环境的“小水库”,还大力发展水上游乐,成了百姓休闲娱乐、亲近自然的好去处。

  故城县水务局副局长周书会说,故城县现有坑塘800多个,通过实施地下水压采项目清淤、扩挖坑塘120多个,全县坑塘总蓄水能力达到3000多万立方米,辐射浇灌耕地面积40多万亩。

  要让河渠坑塘蓄满水,首先要引外来水,打开衡水市引水线路示意图,可以看到:黄河水、卫运河水、岳城水库水,沿着纵横交织的河道、沟渠,形成了一张巨大的水网。

  故城县和平闸是卫千渠的渠首,也是卫运河和岳城水库水进入衡水的唯一入口。“最近几年,卫运河水量充沛,水质较好,价格也便宜,我们每年3月到5月至少引一次,除了给衡水湖补水,也为故城、枣强、景县、武邑等地输水,缓解了沿线地区农业灌溉缺水及地下水超采的状况,改善了生态环境。”衡水市水务局引水处副处长王成说,仅去年,该市就从卫运河引了1亿立方米的水。

  在衡水市广大乡村,通过实施压采项目,积极扩挖坑塘、疏浚河渠、铺设管道、建设涵闸,下大力建设调蓄工程,实现了河渠蓄水、水系连通。近年来,该市共整治新开河渠4782公里,构建了平时储水、用时供水、涝时排畅、城乡一体、循环贯通的水网体系。一些多年的河道“肠梗阻”被打通了,一些多年的“死塘”复活了。

  阜城县在林场坑塘周边建设了5座田间提水泵站,铺设5.2万米输水管网,可直接灌溉许家铺、倪庄、杨小庄3个村庄8000多亩耕地。林场坑塘还为清湘干支渠提供水源,可调补灌溉面积15000亩。“坑塘集蓄水、灌溉、调补功能为一体,做到了天上水可存、地表水可引,彻底摆脱过去用水靠天、无水怨天的局面,每年还减少地下水开采200多万立方米。”阜城县水务局副局长王希刚语气中透着喜悦。

  目前,衡水市7000多个坑塘蓄水能力达到6297.5万立方米,河渠坑塘实现年蓄水2至3次,在农业灌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被百姓称为“民心渠”“甘露池”“功德水”。

  百万亩灌区为衡水“解渴”

  8月30日,在深州市大堤镇前抬头村,望着一片果实累累的玉米地,该村党支部书记曹振来高兴地说:“还得说这渠水好啊,水头大,水量足,催得这庄稼撒欢儿地长!”

  前抬头村位于石津灌区,3年前实现了渠水浇地全覆盖。干渠、支渠、斗渠、农渠纵横交织,一直延伸到田间地头。

  “用外来地表水代替本地地下水灌溉,是压采工作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衡水市实施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以来,石津灌区面积正在迅速恢复,水利工程也在逐步提升。”衡水市水务局局长张彦军说,每恢复一亩灌区面积,就可少开采一亩地所需的深层地下水。

  “开展复灌工作时,我们都是整乡推进,说推哪个乡,哪个乡就全都恢复,全部覆盖。”深州市水务局农水科的张健说,作为石津灌区的主灌溉区,深州全市灌溉亩数占到石津灌区总亩数的62%以上,因此推行灌区恢复有一定的历史和现实基础。目前,深州市域内,石津干渠以南区域95%以上的耕地都用上了渠水。

  历史上,武强县属于石津灌区。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渠水下不来,土渠用不上,老百姓就把渠道改成了耕地。实施地下水超采治理项目以来,武强县修建支渠、分支渠、斗渠、农渠共计500多公里,极大地方便了农田灌溉,恢复灌溉面积15.3万亩。原属石津灌区的武邑、冀州的部分区域,也都恢复使用石津干渠灌溉,全市共恢复发展灌溉面积52.27万亩。如今该市石津灌区灌溉面积达到114.02万亩,涉及8个县市区。

  石津灌区原来的干渠、支渠等多为传统的土渠道,在输水过程中,渗漏损失严重。2014年,实施石津灌区提升改造后,大小渠道都做了衬砌,多大的水流也不用担心崩渠问题。武强县77个自然村的近10万亩耕地,共修了13条支渠和9条分支渠,全部用混凝土做了防渗衬砌,输水效率明显提高。

  地表水替代地下水,外来水替代本地水,是衡水压采地下水、治理“大漏斗”的重要举措。随着该市石津灌区面积不断扩大,省里分配下来的灌溉用水指标也增加了1.45亿立方米,达到了4.1亿立方米。上百万亩的石津灌区等于节省了两个半衡水湖的水量,对于缺水的衡水来说“很解渴”。

  6000多眼机井“下岗”让打成筛子的大地休养生息

  “每到灌溉时节,全县的灌溉机井昼夜不停地从地下往上抽水……每每看到这些,真是万分焦急啊。”成天和农民打交道的枣强县水务监察大队大队长尹东哲既心疼又无奈。

  前些年,该县境内的地上河道大都处于干涸状态。2014年开始,枣强全县发力,清理挖掘了大小坑塘84个,年蓄水能力达到1400多万立方米。“现在好了,有了这些坑塘,就能满足周边村庄稼的灌溉需求了,压采项目区内的279眼灌溉机井也全部关停了,有效解决了地下水超采的问题。”尹东哲说。 

  面对地下水超采的严峻形势,该市制定了严格的地下水管理制度,将市区和各个县(市、区)城市供水管网覆盖的区域划定为地下水禁采区,将禁采区以外的地下水严重超采区划定为地下水限采区。并按照要求,在有稳定地上水源替代的地方,逐步关停取水井。截至2017年年底,全市压采项目区共计关停农村灌溉机井5601眼。

  2016年6月27日,南水北调中线衡水段官道李镇傅家庄加压泵站,奔腾的江水通过闸涵欢快地流入衡水大地,以此为标志,衡水市南水北调配套工程水厂以上输水管道向衡水全境13个供水目标输送长江水,规划年供水总量为3.1亿立方米。江水入衡标志着该市进入了饮用地表水时代。

  与此同时,该市市区及各县市的城区自备井关停工作也摆上了议事日程,他们采取“先通水后关井,分期分批关停”的方式,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协同多个部门相互配合做这项工作。

  “很多用水户的自备井都很隐蔽,有些甚至在地下车库的下边,有些直接就在自备井上盖上了房子,寻找起来比较困难。”该市机井监督管理处负责人谢英杰介绍。一年来,谢英杰和同事们走遍辖区内所有的企事业单位,一家家走访摸排,一户户计算比对。他们的工作得到了绝大部分用水户的理解,全市的城市自备井累计关停609眼,其中,各县城的自备井关停率达到95%以上。

  如今,在衡水的城市乡村,河水、渠水替代了地下水,数以千计的井眼或封存或填埋,被打成筛子的大地得以休养生息。截至2017年12月底,衡水市深层地下水埋深较2016年同期回升0.59米,近3年累计回升7.09米。据中国水科院的评估结果,该市现已形成压采能力9.13亿立方米,占地下水总超采量的81%。 

 上一篇:“衡水问水”系列报道之一:从打井到封井,破题“缺水之困”
 下一篇:山东省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