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行业动态 > 行业动态
产销差高老不好?找准病因是关键
来源:E20 供水圈层 | 发布时间:2019/11/14 | 浏览次数:

导语:产销差率既是外界评价供水企业经营能力时常引用的指标,也是供水企业衡量自身经营管理效率时关注的重点,由此可见,产销差控制对于供水企业来说十分必要。供水企业在产销差控制上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和物力,但效果有时却不够理想。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的“降差难”?没有找准“病因”何谈“治疗方法”。先跟随本文的步骤进行“自诊”,找找你的“病根儿”在哪。

在开始“自诊”前,请先思考两个问题:第一,检查结果显示血压高于周围人的平均值是不是就能确诊患有高血压?第二,这种血压高于均值的情况完全是由患者自身缺陷导致的,还是另有原因?两个问题的答案都是不一定,还需结合个体的具体的情况来分析。这样的不确定性正是供水企业需要做“自我诊断”的原因,搞清楚问题产生的原因才好“对症下药”。

对于第一个问题而言,高低是一个相对概念,比较的对象不同会产生较大的差异,仅仅依据简单的比较结果就下定论的行为是缺乏合理性的。因此,供水企业也不必因为产销差比别人稍高就整日忧心忡忡,生怕被下产销差高的“诊断书”。

对于第二个问题而言,先天条件的不足,后天发展的缺陷,以及外在环境带来的影响都可能是“致病因素”。如果确实已经确诊“病症”,一定要先仔细查找“病因”,切不可病急乱投医导致“症状”加重。尤其是对于已经采取了一些措施但是产销差率还是降不下来的供水企业来说,当务之急是弄明白导致产销差率高的主要原因是出在企业自身,还是外部环境。本文罗列了部分典型“症状”,并分析了导致这些“症状”的原因。

症状一:费力降漏损,产销差率却没多大改善

症状特征:主要采取的降漏损措施有修补市政管网的供水管道上已有的漏点,控制管网压力,减少爆管现象等导致的漏水,水量漏失的情况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但是年末成本核算时产销差率下降的却不明显。

病因:导致此症状的病因可能有两种:一是产销差率计算时对有效水量的核算有误,而非漏损问题导致产销差高;二是确为漏损问题严重才导致产销差率高,但漏损高的根源问题不仅仅在“漏”。

病理分析:

1. 对实际售水量核算不准确,导致计算中售水总量与供水总量之比小于实际值。计费水量中包含两种:计费未计量水量和计费计量水量,而所有的计费水量也就是我们产销差率核算时用到的售水总量。售水总量中的计费未计量水量由于没有计量值,所以是按照收取的水费的数额换算出的水量。

我们通过对产销差率的计算公式image.png的数学推导结果可知,售水总量占供水总量的比值越小,产销差率越高。供水公司在水流出水厂时记录的水厂供水的总量作为供水总量,因此,供水总量作为分母会在水厂供给不变时会保持固定数值,不会受到核算导致的售水量增减的影响。举例来说,某供水公司通过换算得出的计费未计量水量小于实际的计费未计量水量,会导致产销差率计算时的售水总量小于实际值,进而导致售水总量占供水总量的比例小于实际值,所得的产销差率也就小于实际值。这也就是为什么费力修管道有时却难以显著地降低产销差率了。

2. 只做了一半的“降漏损”当然降不下来“漏损”。“漏损水量”的概念在产销差率核算指标解释的文件建设部《关于印发城市建设统计指标解释的通知》(建综〔2001〕255 号)中有明确的定义,即“漏损水量=破管漏失水量(明漏、暗漏、渗漏)+抢修漏失水量+阀门、消防栓等供水设施漏水+失窃水量+水表失灵少计水量”,简单对其归类我们可以看出漏损水量是由漏失水量、计量损失水量和其他损失水量三类构成。修管道漏点、减少抢修时漏水等等减少了供水过程中的漏失水量,但是更大的“漏损”问题可能出在计量损失和其他损失的水量上。这样治病治一半的“降差疗法”不但难以解决供水企业产销差率高的“病症”,甚至还会导致有些“患者”的综合漏损率长期偏高,“智慧化”运维管理能力得不到提升。(注:今年修订过的《城镇供水管网漏损控制及评定标准》中对“综合漏损率”、“漏损率”等术语和评定办法作出了解释,详细解读欢迎点击:解读 | 今起《城镇供水管网漏损控制及评定标准》修订生效)

症状二:免费的水越来越多,感觉“身体”被掏空

症状特征:供水企业承担了很多社会公益责任,提供了大量的免费供水,却没有去“斤斤计较”自己的付出。同时,也缺乏对自身未计费水量的变化的关注,一不小心就会对供水企业经营的“健康状况”造成“威胁”。

病因:供水公司为社会公益事业,城市发展和消防安全等无偿供应的水量在免费供水量中占了一部分。另一部分来自于供水公司的自耗水量,有时水厂设备使用年限过长造成自耗水量增加等的因素也可能导致产销差率上升。

病理分析:

1. “免费”用户用水量占比升高。供水公司作为服务于人民的企业承担的不仅是保障了人民基本用水需求的责任,同时还默默助力城市的发展建设,守护人民追求更美好生活的愿望。因此,一些供水企业每年都为消防,园林绿化,环卫,市政提供免费用水。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建设,消防,绿化,环卫等公益事业需要覆盖的面积越来越大,服务对象也随之增多,同时公益服务的种类也有可能增多,因此这部分用水的需求量也随之增加。无论是原有的几类无偿供水的需求量增加,还是有新增的公益服务类别带来的无偿供水种类增加,最终都会导致免费供水量增加。免费占比升高了,付费占比就相对降低,产销差率也就上升了。

2. 供水企业的内耗变大。供水企业的办公及宿舍用水、施工清洗管道用水等的用水量也是免费用水范畴的。随着水厂使用年限长,日处理量增加等等的因素,水厂生产过程中的用水可能增加。此外,核算职工宿舍和家属院中的用水量时可能需要考虑企业员工的增减情况。由于不是所有的供水企业都对职工宿舍的用水计量到位,可能存在职工人数减少但是用水量核算没有减少导致的免费用水增加。尽管这类情况严格来说不是实际内耗增加导致的产销差率高,但也需要引起供水企业重视。

症状三:看的见问题,却看不见“疗效”

症状特征:作为一个城镇供水管网有年头的地区,各种各样的“衰老”导致供水企业患上“病情”严重的“高产销差综合症”。另一方面,“年纪大”,“底子差”等原因导致的短期“治疗”效果不明显也会导致别人的眼睛只“盯着”问题看。

病因:当问题的严重程度超过“疗效”的明显程度时,外界对问题的关注度就会锁定在问题本身,从而可能忽略了问题存在的原因和改善问题的难度。这是“效果时代”下的思维,看不见效果就是没效果,效果不够令人满意就是付出不到位,甚至于是没有付出。因此,有疑似此类“症状”的供水企业也不必过于惊慌,“病因”可能不在自身。

病理分析:

1. 外部因素导致的问题的严重程度比较高。城镇供水行业自建国前就存在于部分城市中,其地下管网有相当长的历史。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城镇化水平也越来越高。供水企业也跟随国家发展的脚步积极尝试服务转型,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不得不说,从公共事业向服务型企业身份转变的难度之大是供水企业经营能力提升慢的原因之一。同时,用户观念转变的速度之快进一步拉开了供水企业服务与用户需求间的差距,增大了改善问题的难度。用户数量增长和用户需求提升要求供水企业在生产能力和服务水平上做出提升,但是用户对供水企业做出改变需要花费的时间和资金的宽容度上却没有相应提升。(相关链接:条漫 | “涛涛”带您领略中国供水 70 年巨变)

2. 供水企业与用户之间的关系不够密切。尽管供水企业在服务提升上做出了不少努力,但是供水服务的用户和经营者之间对于这份努力的认知却存在差距。两者之间沟通少,关系不够紧密是认知差距产生的原因。供水企业需要更有针对性的加强与用户间的互动,让用户更清楚地看到供水企业在解决问题上的积极态度和切实努力,引导用户从更合理的角度看待当前产销差率高的问题。

结语:以上三种“症状”是目前对于供水企业“高产销差综合症”来说较为常见的,可能有遗漏,欢迎各位在评论中补充。作为供水企业,关注产销差并不仅仅是为了得到一个高低的评判,更多地是希望寻找自身是否存在问题,从而能够有针对性的做出改善。同时,作为用户,或许对问题的具体情况了解得更深一些,对“疗效”显现的周期容忍再长一些就能看到期望的效果。“患病”不可怕,找准“病因”才能“对症下药”。先通过“自诊”找准自己“病因”,下篇小编就和大家聊聊高效的“降差疗法”。

 上一篇:周口一小区17年前曾是供水改革试点 如今回到原点
 下一篇:《合肥市二次供水工程技术导则》12月起实施,严禁二次供水系统与非饮用水系统直接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