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行业动态 > 行业动态
【供水人】 有味道的营商环境,了解一下?
来源:E20供水研究中心 | 发布时间:2019/12/28 | 浏览次数:

导读:2018年以来,全国各地优化营商环境的步伐逐渐加快,力度也随之不断加大。供水作为离民生最近的公共服务,在优化营商环境建设的要求之下,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然而,过程中的酸甜苦辣,恐怕只有业内人士才深有体会。2019年10月30日,以“助力优化营商环境,系统提升供水服务”为主题的沙龙在长沙召开(相关阅读→收藏|聚焦“获得用水”,30家水司共探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方向)。笔者结合对该话题的探讨与思考,撰写本文,希望以更全面、深入、客观的视角揭示供水行业在“优化营商环境”中的成绩、困惑、挑战、经验,助力政府和公众形成正确的认识。

精简报装流程,压缩环节时间

甘之如饴指数:★★★★★

供水人谈起营商环境,第一反应一定是与“用水报装”相关。其实这源于多年来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报告》中对于营商便利度的高要求。市场主体在开办企业时,接通水电气等基础公共服务必定是不可或缺的步骤,因此,提速“获得用水”成为优化营商环境在供水行业中的主要表现。从提升用户的获得感出发,各地供水企业通过不断的努力,在“丰富渠道、精简流程、减少环节、压缩时间”四大方面上取得了颇为丰硕的成果。

目前,得益于“互联网+线上服务”的纵深化,无论是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还是杭州、南京、成都、长沙、武汉等新一线城市,用水业务的申请渠道逐步丰富完善,用户均可自由选择在营业大厅、客服热线、微信公众号、官方网站、或政务中心窗口提出申请,各类办理用水报装业务实现“最多跑一次”甚至“零跑”成就。(相关阅读→直击北上广深杭宁,优化营商环境中“获得用水”进行得怎么样了?)

通常情况下,各地的用水报装流程基本由原来的7、8个节点简化为申请受理→方案确认→验收通水3个节点。申请材料上,许多城市由过去要求的提供10+项变为现在的2-3项,如身份证明、可供水证明(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或房产证明等)。办理时间也由过去的30-50个工作日精简为2-9个工作日,办事效率大大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提速“获得用水”在不远的将来很可能会到达一个极限。当报装流程压缩到几乎没有空间再压缩的时候,当受理办结所消耗的时间不是以“天”来计算,而是以“小时”为单位去衡量的时候,“获得用水”又该何去何从呢?

供水企业只是“齿轮上的一环”

苦中带甜指数:★★★☆☆

为了达到考评要求,某些地区成功大幅压缩报装时间所采取的策略是,将耗时长的环节(如设计、施工)排除在承诺时长范围之外,承诺时限之内仅覆盖供水企业可以掌控时间长短的用户申请、制定方案、验收通水环节。用户初看十分欣喜,细看则颇有“换汤不换药”的感觉。

其实,供水企业“有苦难言”。一些比较复杂的通水外线工程会出现占路、掘路、移伐树木、影响交通等情况,因此施工前需要向规划、交通、园林绿化、城市管理等主管部门报批、备案。而正是这种涉及多部门的行政审批,才是导致复杂的通水过程耗时较长的主要原因。

正如E20环境平台高级合伙人、E20商学院院长王立章所言,优化营商环境,量变在企业,质变在政府。加速改革“获得用水”,离不开政府站在更高层面进行全局性的把控、协调和优化,仅由供水企业一方努力推动难以有更大意义上的突破。

当下,一些地方政府先行先试,积极助力,探索政务平台全流程整合,将过去各部门的串联办理变为并联办理,大大提升整体的办事效率。以武汉为例,改革前的流程为:业务受理→规划部门→城管部门→交管部门→园林部门;改革后变为:业务受理→规划部门→{城管、交管、园林并行}。又如广州市于今年5月联合七部门下发了《广州市电水气外线工程建设项目并联审批实施细则(试行)》,承诺5个工作日内完成相应的行政许可审批。办理流程简洁、清晰、高效,先由市(区)政务中心统一收件,再由规划和自然资源部门、公安部门、交通部门、林业和园林部门、水务部门资料共享、并联同步审批,5个工作日内由政务中心统一出件。

除此以外,北京广州等地从政府层面也进一步推出了针对低风险工程建设项目的优化审批举措,为建设单位提供“无感式”服务。明确对于符合目标条件的社会投资简易低风险工程建设项目,在办理工程建设规划许可时,即可联办用水报装业务,相关信息通过政务平台推送至供水企业,建设单位无需再单独办理用水报装,项目验收合格即可装表通水。

有个形象的比喻,营商环境就像一个齿轮组,供水企业只是其中的一环;需要系统磨合、整体运转起来,才能促使营商环境有本质的提升。

小口径外线工程“零费用”,成本谁来买单?

心酸苦涩指数:★★★★☆

不少供水企业为了充分展现更贴心、更省心的供水服务,小口径、短距离的外线工程均免费提供给用户,设计及施工成本全部由供水企业承担。

如广州市自来水有限公司,对外线管道工程口径不大于DN50且长度不大于200米的获得用水业务,由公司全额出资并负责建设,切实降低中小企业获得用水的成本。再如武汉市水务集团,对中小微企业申请接入供水管线DN100及以下的新建项目,免除供水工程建设费用,并负责办理相关行政审批手续。

用户在感受到用水报装业务舒心、省钱的同时,这些成本毫无疑问转嫁给了供水企业。这笔钱不是小数目,可能会加剧供水企业经营上的负担。如果在水价机制没有理顺、成本无法消化的情况下,更是给供水企业带来不少的困扰,甚至影响整个城市的高质量供水。

除此以外,将“优化营商环境”异化理解为单纯的“降低水价”,此类导向也值得警惕。(相关阅读→优化营商环境再思考|广西发改委通知临时降低部分水价)

用户免费报装原本是一个好的出发点,但在实施过程中,整个体系所涉及到的各种机制还不够健全,容易引起蝴蝶效应,带来其他的关联风险。因此需要不断完善相关的配套措施,保障公用事业企业的利益。

基于此,长沙供水有限公司提出了有益的思考和建议:对于供水设施而言,加强整体规划、统一建设很有必要。将供水管网、设施等供水配套项目在道路建设时一并安装到位,建设成本统一纳入园区土地开发中,彻底解决企业开办成本。

供水企业本身也是市场主体

辛辣回味指数:★★★☆☆

说了这么多供水企业给市场主体提供的便利。回过头来看,供水企业本身也是企业,也属于市场主体,那么供水企业所感受到的营商环境,是否又能得到公平、法治的对待呢?

更重要的是,“获得用水”改革,并不等同于供水行业优化营商环境的全部内容。营商环境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除了创造便民的政务环境之外,还包含营造科学公开的信用环境、便捷公平的投融资环境等等。契约精神,就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体现。

不少城市从提升用户满意度的角度出发,推出了“容缺受理”机制,即使用户申请的部分材料不全,供水企业也可以受理报装业务。然而,一些失信主体迟迟不肯补交缺失材料,甚至在通水后也没有补齐,或是长期不交水费。那么,在未来,是否可以将“容缺机制”和“信用体系”相结合,对于信用良好的主体可以进行“容缺受理”,而对于严重失信主体不予“容缺受理”呢?我们相信,有前提的“容缺受理”才是对公用事业企业更大的保障。

结语

不管面对多大的外部压力,供水企业还是应当自强不息,修炼内功,不断延伸对营商环境的理解,系统提升服务水平,获得内生式的增长。(敬请关注下一篇有关营商环境与供水服务的讨论)

在优化营商环境的下一个阶段,如何获得更大程度的、“突破式”的提升,需要各级政府、供水企业、第三方机构共同探索,形成适配行业特性的评价体系,完善系统的相关配套机制,保障供水企业本身的良性发展,才能持续地打造更加公平公正、公开透明、互惠共赢的营商环境。

《全国优化营商环境“获得用水”白皮书》正在编写中,如果您想通过我们说说优化营商环境中的酸甜苦辣,推动营商环境建设走向更为科学、合理的方向,欢迎联系:010-88480333。

 上一篇:当供水人在聊营商环境时,我们到底在聊什么?
 下一篇:重点国企大调整 重庆水投集团100%股权划转至重庆国资委持有